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信息与公开判断

作者:马少华
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4月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非典防治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省区市要交流经验,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因准备不足、应对不力而造成被动局面的覆辙。
    
    我理解,批示中的这一句话———“因准备不足、应对不力而造成被动局面”,可以看作是从去年底非典在中国出现以来中央政府第一次公开明确的批评性概括,也是对此前北京等一些地方非典局面的判断。后面还有一个“覆辙”,其批评性定论就更明确了。
    
    一段时间以来,对非典以来的工作评价、政府责任,各有各的说法。无论怎样,现在还不是说这些的时候。但事实是明显的,现在的情况,与地方政府当初对形势的解释,越来越有距离———比如,我桌上偶然放着一张4月13日出版的《北京娱乐信报》还没有扔掉,头版一行标题就是:“孟学农:北京可疑病例正在减少”。这位市长后来解职同这些判断有关。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瞒报信息是失职,判断失准也是失职。两者性质不同,但紧密相关,因为两者同样造成了人民的损失和人民的不信任。
    
    代市长王岐山临危受命10天,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过去强调只做不说,现在强调边做边说。他的意思是,要通过把做的事“说”出去来安定人心。而在我看来,边做边说的“说”,也应该包含判断,因为“做”和判断,同样安定人心。应该是:边做边判断,而且不断地像现在公开真实的信息一样,公开判断。很明显:在这些天里,对SARS疫情前景的判断,已经成了北京市民特别强烈的一种需求。
    
    判断是很难的事,有的时候也许比“做”和公开信息更难。北京的非典要延续到什么时候,王岐山代市长4月30日在央视《面对面》的追问下就曾两次明确表示不能作预测。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在媒体的追问下,自称不敢以政府官员的身份预测,而是以流行病学专家的身份预测:“现在北京市整个疫情状况可以说是处在高峰的平缓期,上升的势头已经得到较有效的遏制,上升的动力显得不足,下降趋势已经出现端倪。……根据广州和香港的经验……我相信、也期望在将来的一周或十天,下降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地显示出来。”但即使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贝勒斯格兰说,6日北京新增病例下降到70例,令人鼓舞,但在流行病学上,该数字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也无法藉此判断整个传染病的进展过程。与我们现在每天都能获知的非典信息不同,判断都有主观因素,都有风险。政府对判断格外谨慎,是可以理解的,判断不准,也完全可能人心不稳、政府失信。但是,人们生活中是需要通过判断来掌握外在世界的。及时的判断与准确的信息一样,也是人民的一种需求,政府也应当供给。
    
    王岐山代市长在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举行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说:“虽然现在北京疫情数字在增长,但相对于过去信息不完整,数字不准确要好得多。一种疫病在传染过程中,总要有一个合理的周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地预见这一周期,但真实地进行反映,密切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果断地采取隔离措施,加上市民们强化自我保护,疫情是可以控制的。”在他的话里,“疫情数字在增长”,是每天从电视中可以看到的信息;“过去信息不完整,数字不准确”就是一个对过去的判断,老百姓已经这么猜测,但这要政府自己说才可以算数。没有这些定性的判断,就不能恢复信任。所以,政府不断更新判断,就像更新信息、公开信息一样,是完全必要的。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