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2日,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共同承办。本届论坛是在中国人文社科类博士后制度实施20周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作为治国基本方略贯穿执行15周年以及“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下重要现实问题的背景下召开的。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中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组长李秋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孙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主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夏文峰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法学博士后代表18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和博士后紧紧围绕“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李林所长主持。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管会的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研究员对本次法学博士后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本届博士后论坛的一个课题,这个也是一个时代的课题,选择这样一个课题表现了我们博士后站和各位博后面对前沿的政治课题和法律课题的责任感和探索精神。针对这样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她也同时提出了她的观点和看法: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方面,它的过程应该成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过程。为此,社会管理创新应该要遵循法治基本原则、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要关注法律的实施等重要方面。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人文社科类博士后制度实施20周年以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并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这20年来所培养的诸多杰出法学博士后在中国法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针对本次论坛的主题,他立足人民法院的角度阐释了“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联系,即,应高度重视司法领域的社会管理创新、要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司法理念来指导创新、司法创新要以满足社会司法需求为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中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组长李秋芳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一直把博士后工作作为全员一项重要工作,视为落实“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三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人文社科类博士后制度实施20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博士后工作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杰出的、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的。针对本届博士后论坛的主题,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体现了对中国重大现实人物的清晰描述和精确提炼,而且显示了对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积极应对的主动状态,还蕴含着采取恰当方式回应社会诉求的实践举措和理论主张。“社会管理创新”的落实,需要清晰可见的保障条件和实现方式,法治作为中国基本治国方略与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全国博管会办公室主任孙建立讲到20多年来,我国的博士后事业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坚持培养与实用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们国家社会科学领域最早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一批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该站设立以来,在博士后的招收培养,考核评估,对外交流,后勤报站等各方面不断创新完善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被评为全国优秀的博士后流动站,为我们中国法学界和政府部门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法学人才,这些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法学界的中坚力量。本次论坛的主题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抓住了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突出了当前法学研究的热点。法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本方式。社会主义管理创新是在法治框架下社会自我完善,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要实现良性互动,要努力形成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交相辉映的良好局面。
本届论坛上,三位著名法学家蒋惠岭、张志铭、刘楠来分别围绕“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战略框架”、“力行法治——实现社会管理创新”、“钓鱼岛的有关法律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而又热烈的专题发言。在博士后学术交流单元,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位优秀博士后代表围绕“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部门法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三个议题,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化路径”、“社会管理创新的宪法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行为法学视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民主化重建”、“法治、群体性事件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合作规制的运作机理与行政法治回应”、“城市公共停车场行政法问题研究”、“辽宁省治安调解实证研究”等角度,展示了法学基础理论、各部门法学、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等对“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和分析。来自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论坛主题、单元主题、博士后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和简练总结。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论坛首次创立英文分会场。在英文分会场中,主题发言的博士后、评议人以及该会场参会的所有人员,围绕着论坛主题全程通过英语进行汇报、讨论和交流。同时,为了加强与国外之间的沟通,邀请了相关的外国专家和同学,大家在诚挚热烈的氛围中进行了交流。可以说,这对宣传“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以及加强国内外对中国当下法治、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李明德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国际法所联合党委书记陈甦研究员和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孙佑海教授分别作了总结。陈甦指出,论坛与会专家和博士后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发言,各个发言围绕论坛主题,就不同层面的专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展开分析论述,得出了许多很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结论,尽管许多的结论涉及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尽管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一个结论是共同的并且是确定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只有纳入法治精神,法治目标和轨道和方法才能真正有效的实现。这次论坛还有引人注目的特点值得我们记忆和推广。论坛的会议论文是正式出版物,这体现了论坛上的论点已经有了成熟性,这次论坛也开展了英语单元,展示了博士后应对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和自信。这些都充分说明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是成功的,博士后研究这种扩展模式是有效的,博士后发展前景是远大的。孙佑海指出这次论坛是水平高、规格高、成果丰硕的理论研讨会。本次论坛将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主要议题,凸显了法学界强烈要求法治要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格局当中,有重要地位,要发挥重要作用的这种愿望和态度。作为与会专家、学者、博士后代表从不同角度,如何强化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深远历史意义。
两年一届的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给全国法学博士后提供了一个展现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理论和实践活动结合、专家学者和博士后“传帮带”的重要平台。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不但受到法学理论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还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团结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中国公安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法学网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全程、详细的报道。本次论坛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是法学界的一个交流和互动的盛会。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精选出的42篇论文已汇编成“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论文集,于论坛召开前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