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要案评说:考场作弊为何屡禁不止



一、背景:探寻河南镇平舞弊案背后动因

  大一学生、高三学生、高二学生和社会青年;镇平、兰州和郑州。6月7日、8日,手机、电脑组成的网络将这些人和三地联系起来,镇平高考舞弊案顺理成章般爆发。

  和濮阳舞弊案不同,至今没有证据显示有公职人员参与其中,这一问题值得深思:什么力量使得这些孩子“突然”在今年夏天自下而上筹划舞弊重案。

  他们如何“创造”舞弊流程,如何突破参加舞弊的心理防线,目前发生的这一切又从何处溯源?

  “他10多天前就找上我了,我开始想推掉。”刘文最终没有推掉,原因是“缠得实在没办法”,还有2000元的高额报酬。

  邵将之外的卖答案者

  19岁的刘文(化名)估完分后没有回到乡下的家中,而是在同学家住了三天,他担心麻烦还没有结束。

  刘文是镇平县第一高中高三年级的一名优等生。6月6日晚上,他答应了一名同年级学生李某的要求,在高考中提前20多分钟交卷,然后将选择题的答案用短信传到一个手机号上。“他10多天前就找上我了,我开始说帮他找两个人,其实是想推掉。”他最终没有推掉,原因是“缠得实在没办法”,还有考后能得到2000元的高额报酬。

  刘文家比较贫困,“当时想,有这笔钱,上学后让家里少掏点钱。”6日晚上,李某将自己的手机转交给了他,并在发送信息栏上设定好一个号码,“他让我直接发就行了”。

  6月7日上午,刘文将手机放到场外。考试时,他将选择题的答案抄到一张小纸片上,他提前10多分钟交了卷。在篮球场上,刘文将答案一次发出,“手都在颤,心里可(特别)怕。”其后的两门考试他都照样发出短信,但在最后一天大综合的考试中,恐惧感终于使他无法专心做题,考完后,但他仍然将答案发送出去。

  最后一门考试的答案准确率不到70%,麻烦很快上门。6月10日,三名学生带着一名自称“刑警队的”男子找上了家门,他们称向李某买了答案并知道是刘文传的,发现错得太多,但李某却早已不知去向,四人就向刘文索要买答案的钱。

  难题在第二天得到部分解决:三名学生在镇平一高东侧的桥上堵住李某,要回了1500元钱。

  6月18日,记者询问刘文为何敢参与传送答案,他说“要是没听说去年有人干,我也不敢。”刘文说,去年高考结束后,他就听说有人曾用短信将答案传入考场。

  “但不知道是谁传的,当时想跟我没啥关系。”

  考试前,当同学李某第一次央求他带答案时,刘文没有过于吃惊。

  记者还在镇平得到一个令人吃惊的说法是,高考前有近10家左右用类似的方法做出售答案的生意,邵将只是最大的一家。

  去年镇平高考时,至少发现两起考生携带手机事件,但镇平的教育部门并未透露携带手机者的作弊方式是什么,包括刘文在内的学生们也没有听说过有人发送答案被处罚的传闻。

  张成双老师说,平时在重要的考试中,少数学生除了采用比较传统的作弊方法,也发生过交过卷的学生用短信互传答案的事情。

  去年有短信作弊传闻

  记者在镇平采访时了解到,镇平一高许多包括高二学生在内的高中生,对使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答案并不陌生。很多责任心强的老师对此既痛心又无奈。

  在镇平一高工作10多年的张成双老师说,平时在重要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少量学生除了采用比较传统的夹带、偷看等作弊方法,也发生过提前交卷的学生在考场外用短信互传答案的事情。“老师们都批评学生,这是欺骗自己、欺骗学校的行为。”

  为了严肃考纪,从今年春节后,镇平一高作出规定,在重大考试中,所有考生都不允许提前交卷。

  据称,在去年夏天的高考中,开始有人将手机短信发答案的方式用于考试中,当时所提供的答案均为选择题答案。

  去年由于发生非典,高考的监考老师主要是本地人,只设立了少许外地的流动监考老师,而去年的监考力度也被认为是三四年来最小的一次。

  当年高考录取结束后,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家长认为这种行为损害了自己孩子的利益,而前往南阳市教委反映此事。张成双老师说,“我当时还不大相信答案会泄露出去,而且那些家长应该也没什么证据。”

  一名高三教师认为有人在撒谎:"那两天高考他们(指参与做题者)会不知道?高考考语文就做语文题,高考考英语就做英语题,这太明显了。"

  答题者自称“不知情”

  去年夏天发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无迹可寻,但在考生刘文心中留下了印象,也使得女生冯程(化名)在知道好朋友王伟博很早就开始“忙高考的事情时”,并不抵触。

  王伟博,镇平一高13班应届毕业生,由于参与舞弊案,目前被警方刑拘。

  6月8日晚上9时许,镇平一高高三女生冯程(化名)带着500元钱,来镇平县公安局“赎”人。她的好朋友,高二年级的王芳(化名)在当天下午被警方从邵将家带走。之前,熟人王伟博让她帮着找个高二学习好的学生在7号、8号“帮忙答题”。

  冯程找到了王芳。6月17日,冯程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我不知道王伟博找人做什么题!”但她说,第一天高考后,自己害怕了,还打电话叫王芳不要再去。记者问她害怕什么时,她没有作答。

  据称,王芳在第二天去邵将家准备打个招呼,但被留了下来,下午4点,她被警方一并带走。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名16岁的高二女生“枪手”称,被邵将叫走做题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6月8日晚上8点到10点钟左右,10多名高二“枪手”纷纷被家人和朋友在交钱后保了出来。警方在第一时间对她们解除控制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孩因为在邵将家做题而收取报酬。

  但对于她们完全不知情的说法,一名高三教师表示不大可能:“那两天高考她们会不知道?高考考语文就做语文题,高考考英语就做英语题,这太明显了。”而更有力的证据是,6月8日下午4点,警方冲入邵将家中时,10多个做题的、用电脑和手机发短信的孩子全部挤在二楼紧邻的两个房间内。

  6月17日,冯程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并不恨王伟博,当记者询问是否觉得作弊的人对其他守规考生是一种不公平时,这个女孩说:“这个世界不公平的事太多了。”

  与邵将关系密切的一个人,去年成功地卖出了答案且命中率非常高。此外,邵将在去年期中考试中成功地提前预知了答案,以至满分150的数学考试竟考了140多分。

  邵将“信誉”来自何处

  19岁的高二学生邵将在最初被认为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但在大学生贾树川被披露后,邵将一度在媒体报道中成为此案的“配角”,虽然目前又发现有郑州的大学生卷入舞弊事件中,但直到目前,镇平警方仍将邵将视为最重要的犯罪嫌疑人之一。记者调查了解到,邵将在舞弊事件中一直充当着主要负责人的角色。

  “邵将说有答案,大家肯定信。”一名高二(6)班的男生告诉记者。这名男生说,邵将和他的帮手在考前兜售答案时,对方的反应一般都是“答案什么时候能传来,正确率有多少?”而从来不怀疑可能有诈。

  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是,邵将的“信誉度”来自一位与他关系密切的人去年的行动。该人去年成功地卖出了答案且命中率非常高。而信任他的另一个原因是,邵将在去年期中考试中成功地提前预知了答案,以至满分150的数学考试竟考了140多分,校方发现了部分学生成绩极为不正常后,让他们重考原试卷,结果绝大部分题都无法作答。

  镇平舞弊事件带有一点“高科技”味道是因为有一台手提电脑的参与,记者了解到,在邵将的原计划中,原只是准备使用更多的手机突破只传选择题答案的限制,但5月下旬,携带手提电脑回国的李晓使得传送选择题答案变得非常轻松。最终,他们只使用了6部手机传递非选择题答案。

  工具上的不断进步伴随着心理上的互相认同,最终导致舞弊手段不断升级。

  在得知邵将和他的同伴们的行为后,一位镇平一高老师的评价说:“胆子太大了,简直是不计后果。”

  6月8日,河南省招生办的官方网站"河南省招生考试信息网"上就挂出一条题为"我省高考安全平稳顺利结束"的消息。这一消息直到昨天晚上还挂在该网站的主页上。

  官方网站称考试平稳

  此次舞弊事件给升学率一直在南阳市前三名的镇平一高带来了极大影响,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早些暴露出问题未尝不是件好事,“至少让那些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不要什么都不怕。”

  由于当地报纸基本没有报道这一事件的详细情况,镇平当地人除了口头流传,就是通过网上看到新闻。

  记者从一份镇平县公安局巡警防暴大队向南阳市巡警支队的汇报材料上看到,早在6月9日,当地警方就以“涉嫌泄露国家机密”将邵将和李晓刑事拘留。而这一严重的事件只在6月10日的《南阳日报》短讯《今年我市32人高考违纪》中提到“今年我市共有32名考生违纪。违纪考生的舞弊手段主要有4种:一是带手机进入考场,利用通信工具进行舞弊;二是抄袭夹带;三是抄袭他人的试卷;四是个别考生找人替考。”

  更令人吃惊的是,早在6月8日高考刚结束的当天,河南省招生办的官方网站“河南省招生考试信息网”上就挂出一条题为“我省高考安全平稳顺利结束”的消息,这则消息称“从全省情况看,考风考纪严格有序,没有发生大面积违纪舞弊、集体串通作弊和失泄密案件。”

  这一消息直到昨天晚上还挂在该网站的主页上。

    对于这种情况,一名家长称,“如果一切消息都全部简化或者掩盖,镇平会有更多的孩子吃亏的。”


二、考场作弊为何屡禁不止

李丽萍

  尽管新颁布的《国家考试违纪处理办法》加大了对违纪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教育部在高考前宣称要重点打击集体舞弊,可河南镇平、濮阳两县还是发生了有组织的高考舞弊案;尽管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明确规定在考试全过程中,考生不得中途离开考场,否则以作弊论处,可刚刚结束的四、六级考试还是出现了泄题事件。考场作弊不仅没有因为有关部门预防措施的严密、惩治办法的严厉而销声匿迹,反而更有嚣张和恶劣的势头。

  个中原因大家都明白。考试和作弊就像是孪生兄弟,只要有考试存在,就有作弊。更何况这些考试涉及到考生的重大利益———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关系到考生将来的工作、收入及社会地位,而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是水平考试,但多年来也和考生的学位、就业息息相关———在利益驱动下,不可避免地会有人铤而走险,破坏竞争规则。

  因此,根除作弊很难实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怎样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作弊。两年前,一位专门研究考试制度的教育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提出的建议是,要加大对作弊者的处罚力度。应该说,今年5月19日颁布的《国家考试违纪处理办法》已经对这个建议做了回应:只要认定一科考试作弊,所有科目成绩即全部作废。尽管这样的处罚力度比以前大了很多,但仍然相对较轻:考生作弊被发现后只是取消了当年考试成绩,惩罚的威慑力不大。毕竟,作弊的考生一般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正因为知道凭真本事考不过才冒险,今年被抓住,来年还可以继续试。对于那些在高考这样的国家考试中作弊的学生,如果能取消其若干年的考试报名资格,恐怕那些动了作弊念头的人要掂量掂量铤而走险值不值了。

  另外,如今的社会心理对于考试作弊有宽容的一面。比如,对于大学生在课程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很多人认为可以理解,情有可原。当出现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学校勒令退学的情况时,一些舆论还会指责学校的处罚太重,不该随意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甚至,在一些考试作弊取消学位的官司判决中,很多是学生胜诉、学校败诉。

  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当然是不现实。但我们必须明确,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什么环境里,考试作弊都是不能宽恕的行为,无论是道德上还是法律上。



三、考试舞弊者为何胆大妄为

潘洪其

  河南濮阳县高考集体舞弊案的基本事实刚刚查清,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又曝出提前漏题的丑闻。前两年,广东电白、湖南嘉禾、陕西南郑等地先后发生过高考舞弊大案;而在去年的全国英语四级考试中,在北京和重庆分别发生了一起倒卖试题及答案的恶性案件,其中一起案件的案犯已经被判处有期徒刑,另一起案件的10名嫌疑人已被起诉。各地考试舞弊接二连三频频发生,不但作弊手段日渐先进成熟,组织化、集团化、网络化趋势明显,而且胆大妄为、气焰嚣张、影响恶劣,发展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反思、果断应对。

  今年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漏题案尚未侦破,案件详情不得而知。但从濮阳高考舞弊案等其他案件已经公布的案情看,涉案者无一例外都怀有强烈的作案动机———考生希望通过作弊取得超出实际水平的好成绩,对自己的升学、毕业、求职有利;策划、组织、协助考生作弊,或直接参与偷题、漏题、答题、传递信息等作弊行为的考生家长、考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或领导、所在考点的监考教师等不法分子,要么与作弊的考生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要么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总之都是无利不起早,都对作弊抱有实际的期待。一个人怀有某种不良动机是不奇怪的,但他在将这种动机付诸实施之前,一般都会权衡利弊,反复比较风险与收益的大小,只有当他认定收益大于风险,他才能够下决心采取行动。考试舞弊不是突发其想式的激情犯罪,舞弊者大都要经过精心准备,那么,他们敢于无视此前各地的考试舞弊者被绳之以法的事实,无视教育部门一而再、再而三的警告,悍然实施舞弊行为,一定是因为他们在仔细权衡了利弊之后,认定舞弊的预期收益将大于面临的风险,坚信舞弊是一笔值得为之冒险的“生意”。

  具体而言,不法分子对考试舞弊的风险评估,可以分为战术与战略两个部分。在战术方面,他们有的相信手机、数码相机等不断翻新的技术手段可以走在监考手段的前面,有的发现了高考、英语四级考试等在试题保密、监考组织等环节存在的漏洞,或者认为只要舍得“出血”买通关键人物,即便没有漏洞的地方也可以人为“制造”出漏洞来。较之对战术的迷信,他们对战略的迷信更进一步———他们认为,现在全国上下假冒伪劣畅行无阻,各行各业营私舞弊“蔚然成风”,教育部门的警告、新闻媒体的宣传都不过是装装样子、走走过场,谁也不会把考试舞弊太当回事,谁也不会较真、动真格,至于少数地方的少数人被曝光并受到处理,不过是因为他们运气太差,或者在某些方面没有“摆平”(陕西南郑舞弊案被查处后,当地一名考生称:作弊现象很普遍,只不过我们这里被发现了)……

  要有效遏制考试舞弊的歪风,必须坚决破除不法分子心中的两大迷信。各地严格考试纪律,完善考试组织程序,不断提高监考技术水平,可望在与舞弊者的较量中,在战术上立于不败之地。但更为本质的是,对各种考试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必须从严惩处,毫不留情、绝不手软。中国古代对科场舞弊案处罚极为严酷,有的宰相被革职,有的官员甚至被处以极刑,今天我们当然不能奉行酷刑主义,但只有对涉及考试舞弊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惩,才能使舞弊行为的风险远远高于收益,才能粉碎不法分子的“战略迷信”,阻止他们内心的舞弊动机。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