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论坛暨第十届国际法论坛成功举行

2013年11月9-10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暨第十届国际法论坛--"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新格局、新秩序与新发展"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波兰、挪威、瑞典、芬兰、韩国、墨西哥等国的70余位代表出席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法学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甦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陈泽宪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陈所长首先指出,今年是国际法论坛十周年,是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从2004年首届国际法论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学术研讨会"至今,历届论坛都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同时期国际法理论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锋。陈所长指出,国际法论坛的十年,既是与时俱进的十年,亦是广交朋友的十年。论坛从最初的国内论坛办为国际论坛,从所级论坛升格为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与会代表遍布五洲,来自全国各地、全球各地的国际法学者、实务工作者通过"国际法论坛"这个平台结下了持久的学术友谊。陈所长随后指出,本届论坛的主题"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新格局、新秩序与新发展",既包含对现实的反映,也包含对未来的探索。危机之后,利益分歧凸显,单边主义、地区协议给多边体制带来了压力。国际治理、软法之治、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显现了国际秩序与国际法趋新求变的态势。在全球化红利逐步被全球化成本掩盖的时代,多边法律体系何去何从、中国何去何从,是国际法学界不容忽视的课题。他表示,本届论坛为与会专家破解这一课题搭建了平台,预祝会议取得丰硕成果。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为论坛致辞。黄校长首先高度肯定了"国际法论坛"对于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贡献,认为该论坛所具有的持续性、开放性、优质性等优长已使其成为中国国际法学界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术平台。随后,黄校长对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国际法研究应以问题为主线,打破学科、地域界限;应坚持以国际法的基础研究为主,避免流于表面、肤浅;国际法教育、研究要具有创新能力、走创新发展之路;超越东西、南北划分,研究人类世界的普遍规则;中国国际法学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取在世界国际法领域的话语权。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4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专题发言。与会专家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等多重视角,探讨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条约的解释与适用、国际裁决的执行、主权豁免、国际责任、人权保障、海洋与极地地位、国际环境治理、国际组织的改革、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使用武力规则、金融监管、投资监管、贸易救济、公共健康与知识产权、海事扣船制度、国际航运制度、国际民商事裁判的准据法、公共秩序保留等等议题,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既有对国际法整体走向的探讨,如"国际法与全球治理",也有对各项具体制度的分析,如海事扣船制度;既有对传统制度的新解,如"《联合国宪章》与使用武力法的新发展",也有对最新制度安排的解读,如"上海自贸区的金融监管创新";既有法理思辨,如"强制性规则与公共政策",也有案例解析,如"马绍尔第一群岛投资公司诉福船集团和中国政府案";既有新概念,如"国家知情权",也有新的制度构建,如"自贸区背景下的航运法制建设";既有观点的碰撞,如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仍是"熠熠生辉的宝石"还是已逐渐褪去光环,也有共识与共鸣,如《开罗宣言》的条约性质毋庸置疑、入世议定书与世贸协定的关系亟待解决等等。专题发言后的评议与提问更将讨论引向深入。讨论中有共鸣、有质疑、有辩论,各种新的观点、方法、思想频现,落幕之际与会代表仍感意犹未尽。两天的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思想盛宴。

在完成各项议程后,中国社科论坛暨第十届国际法论坛于11月10日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