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上的讲话
李培林
2014年10月12日
尊敬的各位博士后,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第五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这个论坛已成为中青年法学家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法学界的盛会和法学所的"名片"。今天,这么多著名法学家和中青年学者济济一堂,探讨"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非常难得。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再过几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隆重召开,中央将研究和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因此,今年的论坛有其更加特殊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的设计为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性重大课题。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因此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健全和完善国家治理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程序和法律实施机制,形成法治为基、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国家法治体系,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是中国法学研究的国家队,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法学界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流动站之一。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我国法治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为我国依法治国事业和法学研究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也谈几点想法,与青年法学家们共勉。
第一,要关注中国法治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的法治发展,既要反映人类社会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体现中国社会状况、特殊国情、历史传统,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提炼出能够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也对国际社会具有回应性的中国法治理论。
第二,要把握引进外来理论资源与进行本土理论创新的关系。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包括法学在内的许多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受西方影响极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外来理论资源的时候,要以高度的主体性和深刻的理论思考力,进行比较与鉴别,不能教条僵化,要立足中国法治发展的实践,提炼出我们自己的法学理论,并贡献给世界。中国发展的丰富实践是我们的坚强基石,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第三,要重视学术的传承,培养和扶持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法学研究事业的未来。要采取各种方式,为青年学者创造条件,积极拓展青年学者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早日成才。特别是在博士后培养中,要按照我院"培养和造就一支高层次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目标,坚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原则,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动我院博士后工作蓬勃发展。在这个方面,法学所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过22年的发展,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已经建成了一流的专家队伍,形成了正直精邃的学术传统,成为培育中国民主法治人才的重要基地,并屡获殊荣。在2010年全国博士后工作评估中,成为全国法学学科中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的站点;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及各类资助者,每年都是遥遥领先。从2006年以来,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还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今年是第5届,业已成为全国法学博士后学术交流的盛会和展现风采的舞台;编辑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中国的发展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希望广大法学研究者不辱使命、努力工作,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的法学研究事业做出贡献。 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