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会概况
学会要闻
法律史大讲堂
学会集刊
荣誉奖项
成果推荐
旧版回顾
首页 > 学会要闻

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召开《尚书》研究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字号:

“《尚书》研究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在江西省武宁县召开,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扬州大学文学院、长沙民政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法学院、扬州大学文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文学院、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南昌大学历史系、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南政法财经大学法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长沙民政学院、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财经大学中文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五邑大学、北京润泽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邹平市、江西省武宁县的《尚书》研究学者、《尚书》文化传播工作者四十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尤韶华研究员筹备与主持。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会长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周永东执行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政治与法律编辑室主任孔继萍主任,国际《尚书》学会副会长曲阜师范大学原校长傅永聚教授,江西省委统战部原部长严平分别致辞。孔继萍主任介绍了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尚书》著作的概况。尤韶华研究员《<尚书>章句集解》系列,将《四库全书》近六十种《书》类著述拆分,按照《尚书》章句排列。已出版的有《归善斋<尚书>二典章句集解》、《归善斋<尚书>三谟章句集解》、《归善斋<尚书>十诰章句集解》、《归善斋<尚书>别诰章句集解》、《归善斋<尚书>八誓章句集解》,《<尚书> 诸命章句集解》、《<尚书·禹贡>章句集解》正在立项中。此外,还出版马士远《两汉<尚书>学研究》,于文哲《<尚书>文学论》、刘力耘《政治与思想语境中的宋代<尚书>学》等专著。会议就《尚书》政治法律、语言训诂、历代《尚书》学、古文《尚书》真伪与评价、梅颐地望、《尚书》研究范式及《尚书》文化传播进行研讨。

关于《尚书》政治法律探讨的问题有,“虞廷十六字诀”与“中”的执政理念(钱宗武教授),20世纪的法制史学者如何对待《尚书》(李力教授),《尚书》与中国法的起源(程政举教授),《大禹谟》“刑期于无刑”的刑罚目的观(吴芳婷),中国古代“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口号的提出(傅永聚教授),微子与周人的安殷政策(李建明教授),西周初年的禁酒政策(王志远)、《尚书·泰誓》中的战争观(张裕)。

历代《尚书》学着重于《墨子》引书“《诗》《书》互称”(秦力讲师),汉代班氏家族的学术历程与治学特征(邓桂姣),《资治通鉴》记载《尚书》在汉唐的传播(方铁石),史浩《尚书讲义》与宋孝宗朝政治(刘力耘副研究员),宋代《尚书》经筵教化与新儒学的形成(杨飞副教授),晚清民初曹元弼《尚书》学渊源(李科副研究员),章太炎之《尚书》学与古文《尚书》(赵成杰副教授)。

《尚书》语言训诂则探讨商周春秋语言演变(徐时仪教授),朝鲜时代《尚书》训诂的考据学(朱岩教授)。古文《尚书》真伪,认为今本古文《尚书·太甲(上)》、《微子之命》非伪书(庞光华教授),清华简不能证明古文《尚书》(杨善群研究员)。清华简的讨论,叙述了“《尚书》研究”和“清华简研究”的一些学术观点(马文增助理研究员)。清华简与《逸周书》研究(刘国忠)。梅颐地望,考证辨析梅颐先祖移居豫章郡西平县,其故址在今武宁县境内(柯干景)。还有学者讨论《尚书》研究方法(程水金),对20世纪以来《尚书》研究的范式反思(白立超教授)。

本次会议的宗旨是让《尚书》从学坛走向民间,这也是将《尚书》文化传播作为会议主题的重要缘由。2023年8月山东邹平国际《尚书》学会学术会议已将《尚书》文化传播作为会议议题。本次会议进一步强调《尚书》文化的传播。北京润泽园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郭洪波书记介绍《尚书》课程开设与运作,用实例说明学习《尚书》的收获,《尚书》助力个人成长,家庭建设和企业经营。山东省邹平市的会议代表为本次带来了《尚书》文化传播的邹平经验。邹平人伏生在汉初从秦火保存了《尚书》残本,是《尚书》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邹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校副校长董丽谈了自己学习《尚书》的体会和收获,以及党校学员《尚书》课程培训的做法,无论自己或党校学员,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韩本秀校长介绍邹平小学阶段《尚书》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韩店镇中心小学于2008年编写了教材《走近伏生》,把《尚书》内容编入书中,供本校及韩店镇肖镇小学使用,让学生根据课程安排有计划学习,使《尚书》文化传播有制度保障。国际《尚书》学会邹平分会王锋会长分享了自2018年开始连续七届伏生诗会盛况,诗会采取征稿的方式,用诗歌艺术形式,对出自《尚书》的主题词语进行现代诠释,应征者遍及全国各省市,还有来自国际的应征者,在国内、国际上有效地传播了《尚书》文化。会议充分肯定了邹平经验,认为有推广价值。

会议代表观看了武宁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武宁县第四小学百名学童朗诵《尚书》名篇《尧典》、《舜典》。学生诵读《尚书》,有助于传统价值观的塑造,志向的确立,学习如何接人待物,培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并将提高文字文学素养。组织者表示将长期跟踪诵读学童的成长。

 

 

会议代表还参观了“梅颐献书”“韦曜茶代酒”文化起源书画展。这是《尚书》文化本土化的传播方式。武宁人梅颐是在伏生之后《尚书》传承中又一个关键人物。永嘉之乱,匈奴>入侵,晋朝南迁,今文《尚书》灭失。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将从民间获得的古文《尚书》献予皇家。梅颐祖籍汝南郡西平县。《世说新语》记载梅颐为汝南郡西平人。汉末战乱,汝南郡西平县流民南迁豫章郡,集中安置,豫章郡海昏县侨立西平县。三国吴分海昏设西安县,西平县地在西安县(今属武宁)境内。史书记载人物,习惯性称其祖籍地。梅颐记录在《永嘉流人名》。永嘉之乱,始于311年,东晋南渡在318年,东晋侨置县没有西平。梅颐献书应在318至323年之间,身份是豫章内史,而非流民,《永嘉流人名》包括了永嘉之乱之前的流民,梅颐祖上从汝南郡西平县而来。没有梅颐献书,就没有《尚书》东晋以后的流传。

酗酒往往引起种种政治社会问题,甚至成为王朝更迭的诱因,《尚书》有诸多记叙。《尚书·酒诰》限酒,禁止崇饮,却无替代之物。直至韦曜以茶代酒以后,茶文化逐代兴盛,在礼仪文化中比重递增。韦曜曾为西安县令,后逐渐升迁太史令、博士祭酒、侍中,领左国史,著有《吴书》、《汉书音义》、《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而韦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礼仪文化中的茶文化。宋人刘弇说,秦汉以前,未有以茶为礼者。三国时,孙皓每享韦曜,许以茶荈代酒。按《吴志·韦曜传》,吴国宫廷宴会,皇帝孙皓宴请群臣,酣酒畅饮,而韦曜酒量不佳,因当时受器重,关系亲密,被特许以茶代酒。因此“以茶代酒”被视为关系亲密,或相互器重的象征。茶出现于宫廷之中,说明民间饮茶之习已经流传。韦曜以茶代酒,应是好茶雅士。三国吴宫廷之茶,或为贡品,或采自民间,当时应是野生茶树。陆羽《茶经》称,茶者,南方之嘉木。吴国西安县在产茶区之内,或许,韦曜饮茶之好,源于西安县任内。此后,茶逐渐成为宴会或居家待客的礼仪,晋代已相当盛行,唐宋尤甚。晋代唐明清均有歌咏“代酒”的诗句。宋代有大量诗文描述,山野水滨,道观佛寺,庭院楼榭,以茶会友。周代赐诸侯御酒秬鬯,宋代赐大臣贡茶凤团。在当代社会,更具意义,或身体,或酒量,或出行,不宜饮酒,以茶代酒,不失礼仪,又显亲近。

武宁县茶叶产业协会设置了茶水展台。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教授对于以茶代酒与《尚书·酒诰》限酒的主张相联系的构思极为赞赏,建议将以茶代酒作为武宁的文化特色予以推广,发展茶文化旅游,促进武宁茶叶经济。山东电视台出席会议的代表建议摄制武宁以茶代酒的文化宣传片。武宁历史文化研究会代表表示将竭尽全力推动《尚书》文化的传播,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尚书》研究与《尚书》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促进《尚书》 研究深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推动《尚书》文化的传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重申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发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传播《尚书》文化,以振兴乡村经济,将会成为武宁模式。邹平经验和武宁经验,有望向全国延伸。

 

会议秘书组报道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 电话: 010-64022187
版权所有:中国法律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