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会概况
学会要闻
法律史大讲堂
学会集刊
荣誉奖项
成果推荐
旧版回顾
首页 > 法律史大讲堂

中国法律史学会“法律史大讲堂”第一讲

张晋藩:简谈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

字号:



202358日下午,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的“法律史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本次讲座由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主讲,演讲主题为“简谈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讲座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代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的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主持。西北政法大学王健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顾元教授作为与谈嘉宾发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师生等近三百人参加了线上会议,反响热烈。

 

△ 主讲嘉宾/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

 

张晋藩先生在演讲中开篇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法制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他们所形成的文化渊源,所遗留下来不朽的论著,充分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由此出发,他从法律起源、德法共治、“乐”的作用、和合文化等四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进行了重点阐述:

其一,蚩尤作刑、皋陶造律,揭开中国法律起源的大幕。蚩尤摆脱了宗教神明的羁绊,致力于现实主义的“作刑”,其所作之刑,成为夏、商、周三代墨、劓、剕、宫、辟的五刑的前身。皋陶在造律的同时,所提出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刑法原则,成为后世以德化民、德法共治的渊薮。

其二,为政以德,德法共治的历史发展。以德化民,建设稳定的社会基础;以法惩恶,维护社会的安宁和国家的强盛。只有将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才能实现善治的目标。

其三,“乐”在综合治国中的作用。具体可分为礼乐合治、乐与政通、乐助大刑等三个方面。古人作乐不是以之为娱乐,而是借乐以观政治得失,通过乐考察人心的向背、施政的得失、国势的趋向,将其上升到乐与政通、综合治国的高度。

其四,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和合文化。“协和万邦”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所应承担的使命责任,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热潮对“协和万邦”理念的支撑,到西域都护府为协和万邦提供实验的基地,再到《唐律疏议》所制定的保护化外人之法,均是民族智慧与和合文化的生动写照。

张晋藩先生在讲座结尾强调,五千年多的法律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与法律智慧不胜枚举。习近平总书记所发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与中华法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一家、求同存异的文化特质高度相契,正反映出民族智慧与国家治理的完美结合。

陈国平书记主持讲座时指出,举办“法律史大讲堂”是法学研究所与中国法律史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的重要安排,以此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促进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张晋藩先生的讲座,关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法制智慧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对我们学习、把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在与谈环节高度评价了张晋藩先生的演讲,并深情回忆了在先生门下求学的宝贵时光。他指出,先生的演讲内容,既包括了中国法的起源与特点等问题,又反映了中国之治的根本之道;既辨明了“以乐治国”的独有特色,又强调了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和普遍主义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与法律智慧,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是新时代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顾元教授指出,张晋藩先生的演讲,内容丰富,以点带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练性,折射出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持续深入的思考。他表示,先生以学术为志业、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古今贯通融通的守正精神,令后辈叹服。法律史学研究正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实现中华优秀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法律史大讲堂”第一讲历约两个小时,现场气氛热烈,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张晋藩先生简介



 

张晋藩,男,1930年出生,辽宁沈阳人,19497月参加工作,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国家与法权历史”研究生专业毕业。1952年至1983年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至1994年先后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中国法律史研究所所长。1987年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法制史学带头人。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2001年聘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2012年入选中国法学会首届“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2018年被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科教兴国优秀工作奖”先进个人,2019年被司法部评选为“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2020年受聘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誉专家咨询委员,20216月被北京市委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同年9月荣获第二届“韩德培法学奖”终身成就奖。

张晋藩教授认为,法制史学研究的是过去,但面对的是现实,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提供历史借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19868月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制课,1995年和1998年两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制课。在法制课上,他都谈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历史镜鉴。此后数十年间,他在著作和论文中多次提到中国法制史所蕴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文化遗存。20175月以来,张晋藩教授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首席专家,尽其所能地撰写中国古代德法共治以及有关立法、执法、司法、良法与善治、法制宣传、协和万邦等方面的文章,力图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角度为该课题提供支持,尽到一个法制史工作者的责任,借以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20171118日,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家书馆承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张晋藩教授以“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史鉴价值”为主题,为在京部级领导干部作了一场精彩的中华法文化讲座。

张晋藩教授是中国法制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两次获得法制史重点学科带头人的称号,他主持的法制史学科被评为国家精品学科。在70年的学术生涯中,张晋藩教授一直秉持“不偷懒、不自满”的治学格言,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创作力,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法文化史、部门法史、民族法史、中华法系等专题法史研究。1983年,张晋藩教授提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法典编纂体例,而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诸法并存,民刑有分”的。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拓宽中国法制史的研究领域。张晋藩教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新中国第一届法律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创建了第一个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目前,已培养百余名法学博士。他们或学术上成为骨干,或在实际工作部门担任要职,无不尽职尽责,未闻有玩忽职守者。

张晋藩教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史》、《中国监察法制史》、《中国宪法史》、《中国刑法史新论》、《清代民法综论》、《镜鉴心语》、《学思欣路》等30余部,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23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10卷本)、《中国民法通史》、《中国司法制度史》、《清朝法制史》、《清代冕宁司法档案全编》(第一辑)等,主编中国法制史教材20余部。其中《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第一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中国法制通史》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法学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国监察法制史》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此外,张晋藩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

张晋藩教授还致力于将中国法制史学推向世界。1982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讲学,并先后到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等国的大学讲学。他的著作《中国法制史(第一卷)》被日本中央大学译成日文出版,《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三版)》和《中华法制文明史(古代卷、近当代卷)》被德国Springer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这样,一门古老而年轻的法制史学通过译书走向了世界。

20186月,中宣部决定依托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德业双馨”专家学者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进行集中宣传。张晋藩教授入选首批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六位专家名单。201993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了“传薪者:法史人生 张晋藩”。

 

来源:中国法律史学会。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 电话: 010-64022187
版权所有:中国法律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