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十六种律学文献版本和内容提要
——《中国律学文献》第五辑文献简述
字号:

 

《中国律学文献》第5辑(14册)[ 杨一凡编《中国律学文献》第五辑(14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前不久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入中国古代律学文献16种,其中明代7种,清代9种。现将各文献版本和内容简介于后。

汉律类纂

1卷,清张鹏一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奉天格致学堂铅印本。张鹏一(1867—1943),字扶万,祖籍山西曲沃,生于陕西富平,遂以富平为籍。长期从事古代经典及史籍文献的考据研究,著作甚丰,已刊著述近20种。该书以稽考汉律、酌古准今为编写宗旨,辑得汉律佚文200余条,分为《具律》《户律》《兴律》《厩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九律编辑。其编辑体例是先律目,次律文,次令,次军法,纪、传、表、志及他书有可资旁证者,则各附于后。唐律有明文者亦并及之,以寻求汉律之源流。张氏此书旧稿曾以《汉律考》为名,由刘古愚刊于味经书院,有光绪十七年(1891)陕甘味经刊书处本存世。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二十六年(1900),张氏复加釐定,准备刊印,因闻薛允升已有辑本,遂缓刊刻。后闻薛氏稿本散佚于庚子之乱,遂于光绪三十三年由奉天格致学堂鉛印。

详刑篇

1卷,明庞嵩等纂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刊《南京刑部志》本。庞嵩,字振卿,明南海人,嘉靖间历任应天府通判,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云南曲靖知府。此篇原为《南京刑部志》卷3,内容由“尊圣谕以垂远谟”“揭榜示以昭大法”“书诏赦以纪旷恩”“标诰律以资讲读”“条格以备参照”五部分组成,详细地记述洪武至嘉靖年间各朝君主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的圣谕、诏敕、钦准的法律及公文行移体式等。“揭榜示以昭大法”收入嘉靖时南京刑部仍悬挂的69榜洪武、永乐榜文,其中有明太祖发布的45榜。在这69榜中,最早的1榜发布于洪武十九年(1386)四月,最晚的1榜发布于永乐十六年(1418)5月。以申明这些榜文的官署分类:刑部25榜,都察院14榜,前军都督府1榜,吏部1榜,户部4榜,礼部8榜,兵部8榜,工部8榜。从有无明确的刑罚规定分类:有具体量刑标准者59榜,无具体量刑标准者10榜。从法律适用的对象分类:用于治官、治民者各一半左右。如把这些榜文中的洪武榜文与当时行用的《大明律》比较,可知许多规定属于新的刑事立法,且刑罚大多较《大明律》相近条款量刑为重。

法家体要

2卷,不著撰者,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陈庆刻本。书前有嘉靖四十四年十月巡按御史韩君恩《刻〈法家体要〉序》,记述了该书的价值、由来和刊刻背景。书后有嘉靖四十四年十月山东按察使陈庆《刻〈法家体要〉跋》。此书上卷为《大明律例摘解》,对断狱所依据的204条重要律条的律意、法律术语和刑罚规定作了详细阐释,“直掯简要,多发前人之未明”。下卷为《大辟集勘条格》,记载前人勘验经验和方法,内有验屍、验骨、验他物及手足伤死、服毒、初覆检验说、检覆总说、疑难杂说、检验相视各異等50则。书末《断狱师模》,“稽古准今,允惟贤哲之景行”。该书所载的摘解、条格,便于司法官员深入理解《大明律》条文和掌握实际断狱、勘验的要领。

淑问彙编

6卷,明李天麟纂辑,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万仞、杜日章刻本。李天麟,字公振,明山东武定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湖广巡按御史。此书是他在湖广任上,为“明法纪、慎刑狱,以饬吏治以重民命”,采辑吕坤《风宪约》、雷夢麟《读律琐言》等多部法律名著中“事体不異確然可行者”,并添以己见纂辑而成。全书由五篇构成,每篇设若干目,分类编辑。卷1为《风宪约章》,叙办案心得和要求,言听讼须得情得法,下分人命、盗情、姦情、监禁、听讼、用刑、状式七类,附十戒。卷2、卷3为《律例辨疑》,论疑难、疑似案件之审理,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类,附新例。卷4为《招拟体式》,述招擬问断的格式、规程,下分叙式、议式、照式、断式、比部招拟等五类,附六贓、五刑、七杀、宗服图、收赎钞贯歌等。卷5为《检验事宜》,记检验事项,下分要害、伤痕、检勘、法物四类。卷6为《听断衡鑑》,载先贤审理案件的事迹和智慧,下列平恕、详慎、正直、明察4类。淑,善也。问,讯问也。“淑问”者,“善理讼”之意。此书是有关理讼、断狱的原则、规程和经验的彙编。

慎刑说

1卷,明王肯堂撰,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王肯堂,字宇泰,明江苏金坛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福建参政,著有《大明律笺释》等。《慎刑说》系作者“目见耳闻刑狱冤滥”,于万历四十年吸收吕坤《风宪约》、邹元标所刻《刑戒》精华写成。内容分为人命、盗情、姦情、监禁、听讼、用刑、刑戒七部分,释律之外,不乏对刑狱现状的描述与评点。书后附跋二篇。作者心繫闾阎疾苦,其释律为官员审判、量刑提供了应遵循的原则和运作标准。

刑部奏疏

2卷,明潘季驯撰,明刻本。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明浙江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曾任九江推官、大理寺左少卿、刑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等职。嘉靖至万历间,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该书辑录潘季驯刑部任上奏疏21篇,主要有《乞肃吏治疏》《认罪疏》《详定法守疏》《捕盗法严疏》《覆议热审疏》《釐正时弊疏》《慎决狱重民命疏》《广仁恩重民命疏》《救荒实政疏》《法严宽滥疏》等,体现了潘季驯慎决狱、广仁恩、省刑法、重民命的主张。

大明律疏附例

30卷,不著撰者,明隆庆二年(1568)河南府重刻本。从书中记有嘉靖二十二年(1543)条例而不记嘉靖二十九年(1550)颁行的《问刑条例》看,成书时间当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二十九年间。隆庆初,河南巡抚李邦珍针对“吏不谙律”“往往舞文重轻出入人罪”的弊端,命河南知府将其翻刊,供所属掌印官和吏典人役熟读。此书以吏、户、礼、兵、刑、工分门,共460条。各条下首录律文,律文后是著者对该条法律的诠释,“中间引经断狱,剖析精透”,“尤发前人所未发”。许多律条后附《会典》《大明令》《皇明祖训》《宪纲》《军政条例》相关条款,并设有“问刑条例”“续例附考”“新例”栏目。该书所收条例,经与明代条例文献比对,“问刑条例”为弘治《问刑条例》,“续例附考”收入的是弘治十三年(1500)《问刑条例》颁行后弘治朝后期和正德朝颁行的条例,“新例”是嘉靖朝前期的条例。明代律注文献中收入弘治《问刑条例》者极为少见,故本书对于研究明代律学和弘治条例有重要史料价值。

折狱要编

10卷,明张九德辑评,明天启六年(1626)卢友竹刻本。书前有天启六年辑者《〈折狱要编〉序》,书后有天启六年延安府同知卢友竹《〈折狱要编〉后跋》。该书选编历代和当朝典型案件398件,其中疑狱48件,平反57件,执法51件,敏断51件,谳议54件,用术43件,德化40件,神異24件,法外21件,失刑9件。这些案件记述了先贤公正执法、平反冤狱的事迹,记录了他们有关断狱的刑法思想和办案智慧,同时也揭露了因失刑造成的危害。编者于诸多案件后写有评注,阐发见解。古代为提高执法官素质,曾有多种编辑先贤事迹的书籍问世。《折狱要编》刊印于明末,较之前代所编此类文献内容更加全面,并因评注得当而闻名。

读律佩觹

8卷,清王明德撰,清康熙十五年(1676)王氏冷然阁重刻本。王明德,字金樵,又字亮士,清江苏高邮人。荫监生,历任刑部陕西清吏司郎中,转汉阳府知府。该书成书于康熙十三年(1674)。书首有作者本序、总目、参订姓氏、凡例、读律八法。卷1为“八字广义”,作者称之为“律母”。卷2至卷7,取现行律例中包括罪名、刑名在内的法律用语,按 “律眼”“金科玉律”“五刑附闰”“以准总类”“罪止”“不准折赎”分类编辑,各为笺释。卷8为《洗冤录》和著者补详的《洗冤录补》。书后附康熙十五年著者跋。《读律佩觹》突破以往律注文献仅对律文、条例注释的模式,实现了结构体例革新。在阐述法律术语时,先载《大清律》本注,次明律旧注,而以己意辨证之,以补旧解之不明不备。

大清律笺释合钞

30卷,首不分卷,清钱之青等校订,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钱氏思补堂刻本。卷首有顺治三年(1646)世祖章皇帝御制大清律序、顺治三年大学士刚林等题请颁布清律疏、康熙九年(1670)十月刑部奏稿、编者自序、《大清律例》目录,之后以“例分八字之义”解释“例”义,皆刑法总则性规定。后接六赃图、纳赎收赎诸图、五刑图、服制、大清律附、真犯死罪充军为民例等。卷1至卷30每页横开,上为笺释,下为律例。笺释,犹经书之注疏;合钞,即将《大清律集解附例》金沙王氏传本、钱之青所得本中律例的笺释参照校订,合而抄之。书中以大量篇幅,详解康熙时行用的《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各篇。此书成书时间较早,对于今人了解清前期法制颇有价值。

律例总类

6卷,清朱轼、常鼐等纂修,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朱轼(1665 —1736),清江西高安人,字若瞻,号可亭。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由知县累擢浙江巡抚。雍正间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初受命协同总理政务。常鼐,雍正初纂修《大清律集解》时为吏部员外郎。清建国初沿用明律,顺治三年(1646)修成首部律典《大清律集解附例》,次年三月颁行。雍正初命朝臣将《大清律集解附例》和《现行则例》“逐年考证,重加编辑”,定名《大清律集解》。该书雍正三年(1725)奏定,五年刊成,六年(1728)颁行。律文为436条,附例824条,律后附比引条例30条。每条例文上分列“原例”(历朝旧例)、“增例”(康熙《现行则例》)、“钦定例”(雍正定例),查读甚为不便。为弥补这一缺陷,雍正朝《大清律集解》附编了《律例总类》。《总类》按笞、杖、流、徒、死及充军等刑名,将各种犯罪行为分别归门入类,使人清晰可见。其中笞318条,杖636条,徒337条,流、发遣229条,充军、为民205条,绞、斩、凌遲、比引律条435条。

大清律辑注

30卷,清沈之奇注、洪弘绪增订。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沈之奇,字天易,清浙江秀水人。曾在淮、徐地方衙门游幕30余年。积长期办案经验,“阅六七寒署”,“集诸家之说,参与折中之见”,对康熙九年(1670)重新校正的《大清律》律文“逐节疏解,字字精练”,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刊刻面世。乾隆初,洪弘绪鉴于新颁律例已有变化,对沈注内容作了相应删节,“合者存之,不合者去之”,臻符原创,重加参订,意在使其继续流传,惠及后人。增订后的《大清律辑注》,书前有康熙5十四年蒋陈锡《原叙》及乾隆十年(1745)张嗣昌《序》、朱介圭《序》。书中每页分上、下两栏,下栏为当时行用的律文、条例,每条律文后有沈氏总注,上栏是沈氏写的注释与评论。《辑注》堪称清代律学经典,流传颇广。

律表

36卷,首1卷,附纂修条例表1卷。清曾恒德原纂,清曹沂重订,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承裕堂刻本。曾恒德,清福建泉州府惠安人,曾任刑部奉天司郎中、律例馆纂修官、郧阳府知府。曹沂,乾隆间历任工部屯田司郎中、刑部广东司员外郎、湖北宜昌府知府。本书据《大清律集解总注》、《大清会典》句读及《大清律例笺释》、《大清律例辑注》、《大清律例朱注广彙全书》诸书,将乾隆五年(1740)颁行的《大清律例》按段落句读界定成格,让阅者清晰可辨。内依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目编次。该书前曹沂《序》曰:“曾太守恒德为西曹郎时编次《律表》,凡乾隆四十三年以前颁行条例俱经载入”,“沂仰承先人未竟之志,复取四十三年以后至五十三年止修纂条例,全行增入”。《律表》的价值,不只是方便查阅乾隆《大清律例》,且能使读者一览乾隆四十三年前历朝条例和乾隆四十三年至五十三年纂修条例的全貌。

刺字彙纂

1卷,清徐静夫纂,王荫庭参校,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刺字即刺配,又称墨刑,是中国古代在罪囚面部或他处刺刻标记后涂以墨,发配边远或指定场所服劳役或军役的刑罚。刺字之法自古有之,西周至战国称墨刑,战国时秦称墨刑为黥刑。汉代以后革除肉刑,黥刑被废。隋、唐无此制。五代后恢复黥刑,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沿用至清。清末法制改革后,始将刺字废止。该书分为命案、强盗、窃盗、抢夺、发冢、赌博、犯赃、奴仆、军流遣犯、逃人、杂犯、漏误刺字、刺字、补刺14部分,详列不同罪情犯人于何部位刺字、刺何字及何时起除刺字的具体规定,并于一些条目后附刺字依据及备注。阅览此书,清代刺字制度一目了然。

大清律例歌诀

2卷,清程梦元撰,清同治五年永康胡氏退补斋刻《刑案汇要》本。程梦元,字惕斋,廪贡生,曾任云南易门县知县,湖广襄阳府知府。该书是程梦元乾隆二十八年(1763)前在易门县任上所写,是清代成书时间较早的全面介绍律例要旨的七言歌诀。《大清律例歌诀》依据乾隆前期实施的《大清律例》,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类分编,下设现行例(名例)、职制、公式、户役、婚姻、田宅、课程、仓库、市廛、钱债、祭祀、仪制、军政、宫卫、关津、邮驿、厩牧、盗贼、现行例(刑律)、人命、斗殴、詈骂、诉讼、受赃、诈伪、犯姦、杂犯、捕亡、断狱、河防等30门。每门用一段歌诀概述律例要点。各门律例的内容繁简各異,全书计1600余句,约1万余字。该书刊行后,影响较广,光绪间刊行的《大清律七言集成》《读律琯朗》,皆是参照本书而成。

删除律例

1卷,清沈家本等删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浙江官书局刻本。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号寄簃,清浙江归安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曾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左侍郎,大理院正卿,法部侍郎。出任修订法律大臣,长期主持清廷修律。该书前有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刑部题奏。清末改革法制之初,刑部于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酌定办法,先行改删中国旧律,再参考各国之法,逐步修订。施行之初,将全部律例及各种章程通盘检讨,分为删除、修改、修併、移改、续纂五类处理。其中应删除的一类是:定例系一时权宜今昔情形不同者,或业经奏定新章而旧例无关引用者,或本条业已赅载而别条另行複叙者,或旧例久经停止而例内仍行存载者,凡344条。皆经先行摘出,开单进呈,遂成本书。内依名例、吏、户、礼、兵、刑、工诸律为序编排。此书是研究清末法制改革的珍贵资料。